★ ☆ ☇
胶片感这种东西挺玄乎的。每个人喜欢的胶片感风格都不太一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想让数字图像的画面看起来有胶片的感觉,有两种方法,目前营造胶片感有两个最流行的基本方法,但它俩走的路线却恰好是相反的。
二十一世纪初,胶片拍摄开始过渡到数字拍摄,但新兴的数字拍摄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它那股浓浓的“数码感”画面慢慢的,人们都认识到造成这种画面的原因有两个:过度锐化的画面细节和过于艳丽并且总会发生色彩失真的亮部通常为了营造胶片感,调色师都会把暗部的饱和度往下压。
胶片上可以任意地对亮部进行过曝,让窗外光这些画面元素直接爆掉,甚至可以利用环境光来进行拍摄为什么可以这么任性?因为在胶片上亮部到纯白的过渡十分柔和,而且纯白也不会发生饱和度失真胶片hold得住亮部和高光,但是暗部通常会一片黑。
•●○● ゃ
而数字摄影能够在暗部保留更多细节,但却会“见光死” 而且正片的暗部也会一片黑,正片在暗部的动态范围甚至都没有胶片高,因为正片暗部密度要足够高才能挡得住放映机的光,这样放映画面的黑才能看着比较纯正(小科普:旧时的电影制作流程是,电影的剪辑母带或剪辑决策表(edit decision list,简称EDL)要通过批准,然后原底片(Original Camera Negative,简称OCN)才会由底片剪辑师(negative cutter)根据剪辑母带或者剪辑决策表进行匹配和组合,接着就会从这堆剪好的底片里面冲洗出一些校正拷贝(Answer Prints),在冲印校正拷贝的时候,胶片的密度和颜色就会根据主创人员的意见进行调整。
接着,会再用剪好底片洗出中间片(Interpositive prints,简称IP),在检查确认和校正拷贝一致之后,每一份IP都会再冲洗出一份或多份翻制底片(Dupe Negative),接着正式用于放映或发行的成片才会用这些翻制底片进行冲洗。
而调色师则是在校正拷贝冲洗时对颜色进行调整的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如你所看到的,在负片上,暗的区域其实就是亮部,亮的区域反而是暗部而极大多数色彩信息都集中在中间调上有趣的是,由于胶片透明的原因,暗部过渡很快。
正片与负片两者是相反的,正片里透明的部分就是亮部信息,负片里透明的就是暗部但无论是正片还是底片,提高片基的透光度都意味着减少色彩信息作为一个用胶卷拍摄的DP,暗部的动态范围很小,因为胶片的材质特性使得画面暗部还没表达出什么细节,就全被压到纯黑了。
这也是胶片的无奈之处,不然的话胶片很难表现纯正的黑色但另一方面,那时候调色师却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因为他们是直接在负片上做文章的,所以说他们可以尽情地对负片暗部进行调节以保留尽可能多的画面细节,即使这些暗部细节在负片冲印成正片的时候,可能最后都没有保留在正片里面。
同理,数字摄影机所捕捉到的暗部细节,其实在磁转胶转到胶片画面上,都没有办法很好地保留,因为胶片正片没有能力承载胶转磁设备从负片获取的所有画面细节简单说来就是:1、如果你习惯用负片进行调色,那你就会习惯于将数字图像调得像是磁转胶的负片画面那样,习惯于控制数字图像暗部的饱和度,因为负片在逐渐过渡到透明部分的时候,色彩饱和度也会逐渐降低。
2、假如你更习惯于看冲洗好的正片,你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在控制数字图像亮部的饱和度,因为正像胶片越透明色彩的饱和度就越低。
◥◤